皮革胶囊事件监管为何又一次败给媒体
扬子晚报:“皮革胶囊”事件,监管又没跑过媒体
近年来,三鹿奶粉,染色馒头,毒豆芽……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扮演“先行者”,通过曝光引发社会关注,而本应起到安全监管的部门跟在媒体后面亦步亦趋。媒体曝光固然是在履行社会监督,但也从侧面折射部门监管的不力。毕竟,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、技术、知识、职能等多种优势。连作为局外人的记者都能“识得庐山真面目”,“身在此山中”的监管部门情何以堪,究竟是浑然不觉,还是装聋作哑,值得追问。
济南日报:“皮革明胶”原来不是传说
眼下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随便扯一嗓子“狼来了”,竟然能真的揪出一帮“恶狼”,此般吊诡与纠结已然不是“谣言”二字所能解释的。我们可以不吃老酸奶、不吃小果冻,但不能生病不吃药———对于市场来说,底线失守之下,一切秩序的溃坏使得无人可以幸免。
新华每日电讯:药品安全的“馅”和“皮”都应重视
任何一项产品或药品,安全防范和质量保证如何,必然会影响整个体系的安全和保证。食品药品监管者只将眼光盯着“包子馅”,“包子皮”出了问题同样了不得。如果只抓药品的“核心”和内部成分安全,却忽视了外部的“皮”的质量,依旧会留下安全隐患。
京华时报:毒胶囊包不住火
值得提及的是,15日下午3点,当警方赶到河北一家生产工业明胶的基地时,该工厂的厂房车间突然莫名起火。早不起火、晚不起火,要被查处时突然起火,太诡异!是自然起火还是销毁证据,是否有人通风报信?真相需要水落石出。
广州日报:“胶囊里的秘密”之外的秘密
工业明胶是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,如今异化成为工业明胶做胶囊的潜规则、公开的秘密。问题还在于,“胶囊里的秘密”,难道仅仅局限于胶囊吗?这也正是我们更加担心的。工业明胶既然可以明目张胆地用在胶囊上,又有什么理由不敢用在老酸奶、果冻和其他食品上?
钱江晚报:药企卖毒药,谁来解毒
盗贼如此猖獗,剿匪的人去哪了?是在“一杯茶,一根烟,一张报纸看半天”地悠闲度日,还是在“一只鼠标一个网,一款游戏耍一天”地忙碌?为什么那么多年的黑幕一直视而不见,却要麻烦媒体的调查记者冒着危险东奔西跑来揭黑?
武汉晚报:谁为公众脱下药用胶囊的“毒皮囊”
查处和打击食品药品领域里违法违规现象,不仅考验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,更考验监管部门的监管智慧。“臭皮鞋”终于以药品胶囊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胃肠,胶囊成了“臭皮囊”,还有多少工业明胶在冒充食用胶,是否只存在药用胶囊之中,这个答案还需要监管部门为公众揭晓。
红网:谁来为“破鞋牌”药用胶囊“辟谣”
“破鞋牌”老酸奶和果冻曝光后,相关企业和有关行业协会纷纷站出来“辟谣”,宣称产品没有问题。有专家更是表示,老酸奶中的明胶成本非常有限,用工业明胶替代食用明胶省不了几个钱,“对于高档酸奶来说,即便劣质明胶不要钱,也不值得添加它来牟利”。然而,媒体调查的结果却是“工业明胶比食用明胶便宜1半”。两者的说法大相径庭,让人分不清谁在说实话谁在放臭屁。现在,药用胶囊也陷入“破鞋门”,不知道下一步会有何方神圣站出来为之“辟谣”呢?
江苏省金坛市中正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今日资讯